【绿茵科普】足球战术史4:英格兰442,门线悬案背后的悬案

【绿茵科普】足球战术史4:英格兰442,门线悬案背后的悬案

文:王曦锐 易水寒

第一章

古语有言:驽马恋栈豆。

在球迷印象中,英格兰足球就像恋栈豆的驽马一样,一直贴着故步自封的标签。这种故步自封是有深刻原因的,可以说是由英格兰的国民性决定的。英格兰这种源于国民性的保守和固执贯穿了他们的整个足球历史。

到目前为止,在整个英格兰足球历史中,也仅仅有一次冲破这种桎梏的情况,那唯一的一次诞生了足球历史上著名的“门线悬案”,也催生了一种改变整个足球战术历史的新阵型。

新阵型诞生于“门线悬案”前,“门线悬案”前前后后的绿茵往事,波诡云谲、荡气回肠,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个新阵型可以称为“门线悬案”背后的“悬案”……

第二章

做为现代足球的起源地,英国引以为傲。可能也正因为有这个资本,从十九世纪开始,英格兰一直躺在功劳簿上蹉跎度日,足球层面的进取心渐渐的被磨平,实用与保守变得根深蒂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WM阵型大杀四方,英国被各种胜利冲昏了头脑,之后英国足坛一直执迷于WM阵型不离不弃、不悔不醒。同时,夜郎自大的英国足球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国际交流,他们那个时候认为世界足球的中心在英国,拒绝参加前几届世界杯。当英国足球停滞不前的时候,世界足坛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利人用中锋回撤战术纵横绿茵,巴西人用4—2—4战术开创了第一个王朝,意大利的链式防守已经成型,德国的“自由人战术”也已经初见眉目。但那段时间,英格兰足球仍然在使用WM阵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那年和之后的几年,一系列的惨败给了英格兰当头棒喝,令英国足球从绿茵中心的美梦中彻底醒悟了。

第三章

1950年,英格兰第一次参加世界杯,雄心勃勃的他们却被美国1—0击败,赛后甚至闹出了英国国内编辑把“0—1”改为“10—1”的乌龙笑料。

1953年友谊赛,英格兰用他们一直使用的WM阵型对阵匈牙利“圆舞曲”,结果主场惨败。

1953年主场惨败给匈牙利后一年,英格兰在1954年世界杯接着惨淡出局。此后,英国足球开始产生变革的念头。但是,变革的阻力是很大的,阻力是由英格兰遴选委员会制度造成的。

当时,英格兰国家队选人并不是完全由主教练决定,而是由遴选委员会投票挑选出所使用阵型的每个位置的最好球员。

这种做法有两个致命缺陷。

第一,由于这种做法必须要提前设定好一个阵型和大方向的战术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人,这是属于纸上谈兵的做法,搁在现在一般只能出现在玩家的足球游戏里,如果出现在现实足球中是致命的,因为战术僵硬死板,普通球迷也都知道英格兰要使用什么战术。

第二,每个位置都挑最好的球员并不能组建一只完美的球队,比如2006年世界杯上的英格兰被誉为史上最豪华的英格兰,那年的英格兰队确实每个位置都是当时世界上非常优秀的球员,但整体阵容完全经不起推敲。那个阵型要想完全发挥贝克汉姆的实力,前场至少要有一个高中锋,但多数情况下,英格兰锋线是欧文加鲁尼,没有高点。同时逆足边锋乔—科尔明显在边路失去了位置。还有双德不能共存。

结果,2006年世界杯,号称“四十年来最强”、发誓要夺取世界杯的英格兰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而“四十年前最弱”、敢于冲破囹圄的英格兰队却笑到了最后……

第四章

彻底变革的导火索是1962年世界杯,当届世界杯1/4决赛,英格兰1—3不敌巴西,再次铩羽而归。

1962年世界杯后一年,43岁的阿尔夫—拉姆齐接替沃特—温特伯顿出任英格兰主教练。当时拉姆齐在英国率领第三级别联赛球队一路杀入英甲并夺得冠军,在国内威望正盛,1963年5月使用WM阵型的英格兰2—5输给法国后,拉姆齐发起了逼宫,要求委员会将阵型调整为4—2—4。

拉姆齐本人是“足球走位”派出身,足球理念也受其影响,执教英格兰队后表现出的足球理念结合了实用主义。

他的足球战术理念是,首先稳固防守,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接着不完全局限于特定区域,要善于跑动穿插,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空当。然后追求快速、简练的反击,不迷信控球,最好三脚就把足球传到对方禁区内。

但很快拉姆齐就发现,照搬来的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英格兰,4—2—4阵型在防守上是有缺陷的,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

于是,他从曼联招入了屠夫型中场斯泰尔斯,让他和博比—查尔顿前后站位,一个专职防守,一个专职组织进攻,并让右边锋像1962年世界杯上巴西的扎加洛那样回撤到中场加强防守,阵型变成了不对称的4—3—3。

1966年世界杯前,拉姆齐又开始动脑筋了,首先四后卫的流行导致边锋冲刺空间减少,其次自己队内确实没有优秀的边锋。于是,拉姆齐大笔一挥,左边锋也被拿下,闻名世界的英格兰菱形4—4—2阵型诞生了。

第五章

英格兰4—4—2阵型是这样的,两名边锋彻底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博比—查尔顿成了事实上的前腰,进攻中赋予了很高的自由度,边前卫进攻时多利用肋部空档,不再像之前边锋一样紧抱边路,四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

当时的世界足坛在WM阵型进入历史舞台后出现了分化,4—2—4阵型仍是主流,4—2—4改进版的4—3—3也有很多队在使用,拉姆齐的4—4—2面对这些阵型时在防守上有明显的优势。进攻方面依靠博比—查尔顿的个人能力也毫不逊色。

1966年世界杯前,拉姆齐这套4—4—2已经成型,但世界杯前三场小组赛比赛仍在使用名义上的4—2—4,他这样做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暂时不完全暴露自己的战术,第二是应付媒体舆论,第三是进行最后的调试,为4—4—2阵型最后定型做准备。

1966年世界杯,英格兰同乌拉圭、墨西哥和法国分在同一个小组。首战0—0打平乌拉圭。次战墨西哥,凭借博比—查尔顿和亨特的进球,英格兰轻松获胜。小组赛最后一场迎战法国,亨特梅开二度,英格兰2—0获胜。三场小组赛,英格兰两胜一平,一球未失,小组第一顺利出线。

拉姆齐利用小组赛调试了球队的阵容,他在三场比赛中首发了三套不同的中场组合,最终才决定让来自布莱克浦的鲍尔和来自西汉姆联的皮特斯搭档曼联双星查尔顿和斯泰尔斯成为主力首发,拉姆齐心中最完美的中场四人组合和4—4—2阵型终于在淘汰赛前成型了。

成型之后,在同阿根廷的1/4决赛中,在世界杯中首次登场的赫斯特头球打入全场唯一进球,英格兰挺进四强。

与葡萄牙的半决赛,博比—查尔顿在禁区外打入两脚远射,英格兰第一次打入世界杯决赛。

在温布利大球场举行的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与西德上演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具话题性的一场决赛。那场比赛有加时赛最后一分钟博比—摩尔的长传助攻,有赫斯特的帽子戏法,更有永远破解不了的“门线悬案”……

一波三折的120分钟之后,足球鼻祖英格兰终于如愿登上了世界足球之巅。

第六章

历史有时候经常重演,拉姆齐虽然获得了成功,但英格兰国家队的遴选委员会还存在,如同之前死磕WM阵型一般,英格兰足坛开始了被4—4—2阵型支配的岁月,开始躺在1966年世界杯冠军的功劳簿中无法自拔。

拉姆齐的4—4—2阵型是跨时代的,但他却不是4—4—2阵型的唯一创立者,同期阿根廷国家队也在使用“机器”战术演化来的4—4—2阵型,马斯洛夫的基辅迪纳摩也在用这一战术,他们的整体战术风格大同小异,本质都是实用风格,进攻中突出10号位(前腰)的作用,边前卫利用肋部空档。防守中利用压迫(雏形版)及区域盯人。

但英格兰的菱形4—4—2阵型在保留巴西4—2—4阵型优点的基础上,大幅加强了防守力度,相对而言是比较保守的阵型,本质是实用主义,对球员的体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两个边前卫,进攻时要冲上去,防守时要退回来。

拉姆齐4—4—2阵型的成功,让英式实用主义扎根,此后的英格兰足球,一直没有花炫的脚法,没有狡黠的布局,球迷看到的永远是直接、快节奏、拼体能的足球。

此后,英格兰足球在战术方面再也没有了质的飞跃和突变式的发展,对此,绿茵世界一直很困惑,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英格兰的固步自封、保守封闭,除了国民性可以解读一点之外,再也没有了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解释。于是,这个就成了1966年世界杯“门线悬案”背后的悬案……

当英格兰足球在1966年世界杯之后再次停滞的时候,那届世界杯决赛上,年仅21岁的西德球星贝肯鲍尔在世人面前开始崭露头角,另一个伟大王朝即将开始,另一种经典打法也马上就要诞生……

【未完待续】

(王曦锐 易水寒)

世界杯英超西甲意甲德甲法甲欧冠深度足球
  • 推荐
  • 头条